5月,我们迎来了大横琴科技的第五个周年。当回顾公司发展历史时,首先应了解我们的第一个项目——横琴新区环岛电子围网项目。这个项目既是大横琴科技诞生的开端,亦是一座丰碑指引着未来。
2011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横琴开发有关政策的批复》(国函【2011】85号)要求,“同意珠海横琴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加快横琴开发”,同时要求“横琴建设要创新通关制度和措施,横琴环岛不设置隔离围网,代之以设置环岛巡查及监控设施,确保有效监管。”
此时,电子围网的建设关乎到了横琴未来的发展。但横琴国家新区刚刚成立,横琴岛上信息化建设还是一片空白。大横琴科技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邓练兵,时任大横琴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不畏艰难承担了电子围网项目建设工作。
2012年4月,电子围网项目正式立项。2013年7月,项目启动设计。原定设计施工工期为三年,但因为项目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最终压缩到三个月达到封关验收标准,在当时看来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却在“书生气很浓”的邓总的带领下顺利完成。在他的指挥下,乙方单位中光学员工的住宿、吃饭、办公地点等需要协调的事项在他们进场前甲方已经全都准备好,甚至连一千多项的项目建设进度计划也由甲方主导细分到不可再拆解的地步。同时采用合署办公的特殊工作方式,甲方项目成员和乙方项目成员合在一起办公组成一个团队统一指挥,以最快速度完成团队磨合。
为尽快完成项目,邓总和项目成员加班加点进入7×24模式,每天基本都是凌晨回家,甚至出现了凌晨5点到家洗个澡又赶赴工作现场的情况。
除了工期紧张,当时的工作环境也是极为艰苦的。在承接环岛电子围网工程时,项目组员工在几近野生的自然环境中工作,出门要自带水,工地现场要靠送饭上山,就为了节约往返时间。更难想象的是,由于没有像样的道路,当时运往山上的物资全靠骡子来运送,完成最先进的科技工程,有时也不得不用到最原始的工具。
横琴新区总面积106.46平方公里,环岛海岸线约53公里,四面环水,拥有沙滩、湿地、堤岸、礁石等多种复杂地貌。项目充分利用横琴四面环水的天然屏障,针对走私偷运活动的特点,设置环岛巡查及监控设施。
电子围网项目融合了视频监控、物联网、移动通信、卫星定位、无人机巡查、雷达监控、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高科技且成熟的技术手段,有效地替代传统物理围网,实现对横琴环岛岸线全高清、全覆盖、全时域的立体监管,使管理更加科学、先进、透明,是中国第一个具有围墙式功能的信息化监控平台,开创了中国城市特定区域智能化电子监控的先河。
系统由前端视频监控信息采集系统、环岛智能监控联网平台、环岛越界智能检测网、“人、车、站”结合的动态巡查网、智能化监控指挥管理平台等11个子系统组成,综合运用智能视频监控、红外检测、雷达监测、无人机巡查、车载巡查、卫星定位、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是国内智能化水平较高、防范严密、视觉观感人性化的监控系统,为国内特殊监管区域创新监管模式提供了新的范例。
2014年1月,在横琴电子围网标准体系研究课题专家评审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知名物联网专家邬贺铨、智慧城市首席科学家熊璋等专家认为:横琴新区所采用电子围网技术不仅可用于特殊监管区的监管,在会展、政务中心、居民社区、物流中心等众多领域也将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项目在2014年投入使用后,CCTV新闻联播、CCTV4和多家媒体都进行过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示范效应。有记录的各级考察人员超过700场次逾万人,副部级以上领导超过100人。2015年,项目获评“中国项目管理成就奖”。 2018年3月,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等多个机构专家参与的科技成果鉴定认为“该项目成果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雷达和视频多设备协同跟踪及基于深度学习的船只检测等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19年,电子围网关键技术及应用获评珠海市最佳软件技术创新产品。
在电子围网的设计过程中,邓总敏锐的意识到这个系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积极谋划和布局制订电子围网的相应标准。2014年6月,大横琴科技公司以横琴新区电子围网为蓝本,完成广东省地方标准《电子围网通用技术条件》立项。2018年8月28日,在广东省质监局召开的广东省地方标准新闻发布会上,我司主导的广东省地方标准《电子围网通用技术条件》正式发布,填补了中国乃至国际关于电子围网总体架构和系统建设标准的空白,并对指导相关工程建设和技术设备开发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目前,横琴新区已严格按照标准规范电子围网系统的工程建设、验收、运营管理的指导标准,完成部署实施并投入使用。项目核心技术除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使用外,还拓展到了智慧城市、边海防要地监控、港口等众多领域。